通海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
索引号:530423-003721-20170208-0021      发布时间:2017-02-08 16:29:48      修改时间:2017-02-08 16:31:55     
     [ 打印 ]

第一章    前言

2014527,农业部召开“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传达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启动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编制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1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意见》(云政办发〔201580号)指出,当前,我省高原特色农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粮食连续增产,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农产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稳定性、支撑性作用。但是,新常态下我省农业仍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水土资源和劳动力短缺、生产环境污染加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十分紧迫。

《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强调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决定》明确了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 ,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集中发展粮食、烟草、蔗糖、茶叶、咖啡、橡胶、果类、蔬菜、畜牧、蚕桑、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淡水渔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大力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着力优化高原特色农业区域布局;重点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八大行动”。

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县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时期。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积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我县抢抓发展新机遇、适应新形势变化、应对发展新挑战,全面深化改革,调结构转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全面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通海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农业部“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精神要求以及国家、省和市、县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等,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特编制通海县 “十三五” 农业发展规划。规划范围:通海县;规划期限:2016-2020年。

第二章    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通海县历届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和县、旅游兴县”战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海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和西南地区蔬菜集散地,花卉上取得"中国好花在云南、云南好花在通海"的美誉, 201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同比增(可比价)5.5%,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含个体工商户)46.8亿元,同比增16.8%;完成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6.5亿左右,同比增2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6元,同比增13.1%。全年完成总播种面积40.7万亩,粮经比例24.48:75.52。其中:种植粮食10万亩、总产3718万公斤;种植蔬菜30.1万亩、总产11.1亿公斤;种植花卉0.75万亩、产量3.2亿枝;水产品养殖面积5.3万亩、产量3090吨。2014年,在全省“三农”综合考核排名中,名列全省第一,获“云南省‘三农’发展先进县贡献奖”。

一、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通海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蔬菜、花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格局。通海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蔬菜出口集散地,滇中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区,滇中农产品出口创汇县,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工作先进县”、“云南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先进县”、“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通海虽然在幅员面积上是个小县,但走进通海,就像走进大菜园、大花园。

(一)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通海县蔬菜规模化种植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97年种植面积约4万多亩。1998年,县委、政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结合本县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把蔬菜作为一大新的支柱产业来抓,进行了农业结构的重大调整,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通海县把发展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作为全县蔬菜产业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出口菜,创汇菜”的发展思路。2004年全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启动,通海县被列入云南省16个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示范县之一。2007年通海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通海蔬菜生产走上了一条优质、高效、标准化种植之路。

201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0.1万亩,总产11.1亿公斤、产值13.6亿元,品种主要为白菜、结球甘蓝、莴笋、花椰菜、菜豆等。全县现有冷库83座,458间,冷藏容积450000 M3,每天可加工冷贮蔬菜800万公斤,有营销户300多户。蔬菜主要销往广州、上海、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东南亚国家及中东地区。

(二)花卉产业发展情况

通海县鲜切花种植始于1991年。多年来,按照“品牌+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统一运输、统一销售,促进了花卉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种植鲜切花7575.6亩,主要种植玫瑰、洋桔梗、康乃馨等品种,产量3.2亿枝,产值2.2亿元,最高亩产值达10万元,平均亩产值2.9万元。所产鲜花60%左右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40%左右销往上海、成都、北京等国内城市。全县共有省市级龙头花卉企业6个,花卉专业合作组织32个。国家商标局植物新品种专利获批的“金辉“玫瑰是云秀花卉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玫瑰品种,锦海公司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玫瑰花品种4个,丽都花卉公司拥有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26个,“丽都”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丽都”玫瑰、“云秀”玫瑰、“瑞园”洋桔梗等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用玫瑰花“中国红”就产自通海,2011年通海县的玫瑰鲜切花示范区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三)烤烟及粮食作物情况

通海作为全省最早种植烤烟的县区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是久负盛名的“老烟区”、“名烟区”;通海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为通海烤烟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2014年烤烟种植5.69万亩,总产713.11万公斤;粮食种植9.96亩,总产3718.23万公斤;油料种植1.13万亩,总产165.14万公斤。

(四)从业主体情况

通海县不断加快品牌创建,着力解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至2014年末,全县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5户、市级18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1个,按行业划分为:种植业90个,其中蔬菜产业24个、花卉32个、水果14个、烤烟种植服务15个、中药材5个,林业1个,畜牧业12个,渔业1个,服务业8,其中农机服务1个、植保服务4个、金融服务3个,其他9个。玉溪市家庭示范农场5个,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企业29户,备案面积12.4万亩,其中蔬菜面积10.9万亩、水果0.82万亩、花卉0.64万亩。有出口业绩的企业21户,2014年全县农产品出口额为51342万美元,占全县出口额的98.19%,与去年同期的32509万美元相比增57.93%。现有无公害认证产品8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8个产品被认证为云南名牌农产品,“东绿”、“马老表”、“斯贝佳”、“丽都”等8个品牌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杨广红达食品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另外,通海杨氏天然产物有限公司的“通海萝卜红”食用天然色素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色素提取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丹麦、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并受到用户好评。

(五)市场流通情况

多年来,通海县一直注重抓好农产品出口的各项工作,努力从产品认证、基地备案、品牌打造、企业扶持、营销队伍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通海县2014年蔬菜种植面积30.1万亩(含复种),生产蔬菜产品11.1亿公斤,吸纳周边县市蔬菜到通海进行加工、销售5.7亿公斤,共计16.8亿公斤。其中以鲜菜销售15.3亿公斤,加工成酱菜0.6万吨,烘干、晒干脱水菜销售0.7万吨。鲜菜85%销往国内市场,主要销往深圳、广州、虎门、南宁、海口、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太原、杭州等130多个大中城市;13%出口泰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农产品出口创汇5.13亿美元。酱菜主要销往湖南、四川、北京、武汉等地市场。天然色素脱水菜主要销往日本、欧洲市场。目前,我县蔬菜出口已开拓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韩国、日本、迪拜等国际市场,花卉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

(六)社会化服务组织情况

2014年通海县共有蔬菜营销户300多户,蔬菜专业合作社24个,花卉专业合作社32个,水果专业合作社14个,酱菜加工企业18户,脱水菜加工5户,天然色素加工1户。有农产品加工出口业绩企业21户,出口创汇5.13亿美元,居全省第一。

随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本县建材、纸箱、泡沫箱、塑料框、胶带纸、网套、棉被等相关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此类加工厂已超过10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拉动了交通运输业和促进了消费。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发展至700多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村子已形成了蔬菜专业采收队伍,全县从事蔬菜收购的小贩约2000人左右,从事蔬菜营销的客商约有110户,为其进行签单买菜的从业人员约有400多人,驻守沿海销售地的约100人,冷库从业约12000人,成立了蔬菜运输货运信息服务部60多家,长年驻守通海的省内外客商和外来打工大军,也大大促进了住宿餐饮业的发展。

第三章   通海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机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销售与品牌打造不力、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水旱轮作欠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大而不强、 低档次、大路货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高的名优特新产品明显不足,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不够、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水平低、产业竞争力不够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利益结合,难于形成专业化生产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二)销售与品牌打造不力

 虽然我县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不少,但在全国、甚至全省范围内真正有影响力的不多, 缺乏知名品牌。 由于销售和品牌不够,往往被外地企业抢购初级农产品,难于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难于获得品牌溢价,经济效益不高。

(三)制度和机制创新慢,组织化程度低

从内部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发展不够,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紧密,机制不灵活,带动能力差。从外部看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科技创新体系、 投融资体系和财政支持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杞麓湖水系水利工程设施老化,部份沟渠淤塞,排灌能力下降,综合抗灾能力脆弱,森林覆盖率较低。水资源短缺、耕地和水资源环境污染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

(五)耕地质量下降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农艺生产技术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对耕地的过度利用,连作带来的问题,加之有机肥施用不足,化肥、农药、污水施用量增加,大部分坝区耕地和部分区域的山地出现质量下降趋势,且向盐渍化方向逆变,尤其是杞麓湖盆区的耕地盐渍化加快,化肥、农药的过量不合理使用现象难予扼制。

(六)水旱轮作欠缺

由于水资源缺乏,种植水稻与种植蔬菜、花卉的经济效益差距较大,许多农户为了追逐亩田利润的最大化,一年四季都种植各类蔬菜、花卉,用田而不养田,让旱地长期旱耕,致使土地盐碱化、虫害猖獗,土壤中有机质养分逐渐流失,土地肥力被越种越低,造成了蔬菜、花卉种植的连作障碍,导致蔬菜、花卉生产的产量下降和质量衰退。

(七) 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

通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是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种植蔬菜、花卉和烤烟是通海县种植业的三大特色产业,但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我县农业发展和阻碍农民增收的问题逐渐凸现:机耕路不完善影响了基地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的开展;田间节水灌溉设施安装少;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黄板诱杀尚未做到全覆盖等。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我县农资经营户近1000户监管难度大,蔬菜是千家万户生产,标准化生产推行难。加之在我县营销的蔬菜中有40%左右来自周边县区,这为我县农残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工作带来了难度。

 (九)环境资源制约

通海县国土面积721平方公里,总人口30.9万人,随着人口、经济的发展,非农用占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继续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日趋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尤其受5年连续干旱影响,全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通海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发展的机遇

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小商品经济向市场化、高效化转变,单一种养业向种养、加工、旅游一体化转变,家庭生产向基地化生产转变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基本形成了烤烟、蔬菜、畜禽、花卉产业和面条、酱菜、糕点、甜瓜、柑橘、甜白酒等特色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农产品出口创汇成效明显,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通海农业仍然存在小、散、弱问题,产业化、规范化水平总体不高,叫得响的品牌少,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待提升。发展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快发展与避免环境污染的矛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投入不足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深化对县情的再认识,找准农业发展定位,紧紧抓住国家、省、市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桥头堡”战略加快实施,东部产业转移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滇中经济区一体化、昆玉一体化发展等历史机遇,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践行为政府、企业、社会服务的宗旨,全面拓展信息、金融、商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通海的自然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统筹安排、合理推进,确保通海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省列高原特色示范县建设取得应有的成效。

第四章    发展思路、目标、基本原则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深入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巩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建设蔬菜、花卉两大产业,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做好 “云菜”、“云花”品牌。用城乡统筹统领农业,用市场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种植业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把通海建设成“南菜北运”、“滇中出口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争创国家级农业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2020 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得到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7%2014年的24.5亿元增至36.75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6%2014年的14.6亿元增至20.74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年均增12%2014年的5.13亿美元增至15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10%2014年的11476元增至20515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1449%增至55%,农机总动力从201456.4万千瓦增至59.4万千瓦。

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产量11.8万吨,产值达20亿元,比2014年面积增1.9万亩,产量增0.7亿公斤,产值增6.4亿元;花卉种植面积达1万亩,产量4.2亿支,产值达4亿元,比2014年面积增0.24万亩,产量增1亿支,产值增1.8亿元。省市级龙头企业新增12个,合作社新增30个,新认定无公害蔬菜农产品5个,花卉培育云南名牌农产品5个,促进蔬菜、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水果种植面积达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5.3万亩。

通海县农业局“十三五”期间指标体系

序号

种类

2020年面积、产量、产值

增长率%

面积(万亩)

产量

产值(亿元)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

1

蔬菜

32

11.8万吨

20

2

花卉

1

4.2亿支

4

3

粮食

10

3718万公斤

 

4

水果

1

1223万公斤

 

5

水产

5.3

309万公斤

 

6

农业总产值

7

7

农业增加值

6

8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

10

9

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

15

三、基本原则

资源依托原则。发展必须立足我县各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势及其产品特色,立足农民群众历史和现实的种植、加工、经营特点,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集中布局在最适宜的区域和乡村。

市场导向原则。发展既要瞄准现实市场需要,也要着眼潜在需要;既要占领国内市场,又要开拓扩大国外市场。在产品选择上必须突出产品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季节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要求。

产业开发原则。着眼于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要充分发挥和依靠龙头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通过经营方式和利益连接机制的创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完整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整体的竞争力。

规模适度原则。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市场的特殊性,适度组织规模生产,保持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优质高效,避免大起大落。

科技引领原则。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促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稳定和增强特色产品的品质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科技支撑体系。

环境友好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民自愿和农民增收原则。尊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维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信息服务、技术培训、诚实守信等途径,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章  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优做强蔬菜产业

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稳定在30万亩以上,大力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种植高档菜、精细菜、出口创汇菜,提高栽培技术,以甘蓝、青花、白花、芥兰等出口创汇菜为重点筛选一批适合我县环境特点的优新品种,在四街镇、高大乡、杨广镇等地种植大力推进地埋式节水灌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抓好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在四街镇、杨广镇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蔬菜精深加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培育,扩大出口量,确保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2万亩,优质蔬菜产量达到11.5亿公斤以上,产值达20亿元;主要抓好环湖区的优质精细菜、出口菜基地建设和汉邑等村为主的出口萝卜丝条基地、高大冬早蔬菜、配料菜为主的基地建设。继续发挥好我县龙头企业、冷库和蔬菜营销队伍的良好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带动整合和充分利用好邻近州县的蔬菜资源,持续加宽加固我县做优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坚实基础。同时要更加重视不断加长蔬菜产业链的工作,注重系列化产品的加工升值。

二、积极发展花卉产业

以玫瑰、洋桔梗为主的出口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以上,重点抓好四街、河西、杨广片区有关村和公司、合作社的基地建设,发展露地食用、庭院花卉种植,新建高规格的玻璃温室大棚,同时做好新品种研发,创云南名牌农产品,做美做精花卉产业。实施洋桔梗种苗国产化建设和现代玫瑰种苗基地建设项目,形成集新品种研发培育、种苗繁育推广为一体,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洋桔梗、玫瑰种苗基地,发展高端栽培设施,年产鲜切花4亿枝以上,花卉产值4亿元以上。

三、扶持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企业、合作社采用高新技术和设备,立足国内市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设施,对新建高规格的农产品加工厂给予一定的补助,大幅度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努力提升农产品贮运水平,鼓励企业、合作社不断提升冷贮冷链运输水平、发展真空预冷干冰保鲜国际货柜运输等技术、提高贮藏保鲜能力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达到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的目标,同时,对利用废弃菜叶处理年产70000吨精制有机肥深加工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加大宣传培训,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

加快制订和实施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加工的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建成覆盖全县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力争90%以上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全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标准化。通过展示、展销等活动,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宣传,着力提升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蔬菜、花卉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培育“云菜”、“云花”等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消费者口碑好的云南知名农业品牌5个、无公害食品5个。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做好杞麓湖生态等水源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继续进行“九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每年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对10万亩耕地实施“沟、水、路”配套建设,使之成为路相通、田成方、排灌自如的高稳产农田。

六、培育市场主体

通过项目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力争每年新增龙头企业2户。支持以汪家富蔬菜公司为主的“云菜集团”,在现有基础上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抓基地、建市场、深加工、出精品、搞配送、上规模,使“云菜集团”年销售额尽快超越百亿元大关,成为大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打造开放农业,支持东绿、茂源、宋威、高原公司为主的蔬菜出口领军型龙头企业,建设有规模、高水平的外向型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县内外、省内、国内外的资源整合,实现强强联合,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尽快达到年出口创汇突破15亿美元。扶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组建专业合作社达151个,覆盖85%的农户。

七、稳定粮食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搞好粮食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贮备,搞好高稳产农田建设。重点搞好间作套种及晚秋粮食种植。包谷种植5万亩、重点分布在曲陀关、解家营、高大、清水河等地;水稻种植0.8万亩、重点分布在纳古、高大、改水沟等地;小麦种植1.5万亩、重点分布在五垴山、杨梅沟等地;杂粮种植2.7万亩。

八、做好水果品种更新稳定水产面积

积极搞好高大柑桔的更新、发展特早熟宫本、大浦柑桔和油桃、葡萄等水果新品种。到2020年水果面积达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在5.3万亩。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绿色及无公害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滇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出口示范基地。

九、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形成以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为主,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为辅村农科员为信息员的执法体系。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综合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违法行为查处。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形成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主,乡镇(街道)、金山蔬菜批发市场、重点龙头企业农残检测室为辅的农残检测体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完成机构、资质、计量三认证,使检测结果法定化。争取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授权,开展出口农产品检测。

十、积极打造庄园经济及休闲农业

为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农业庄园建设,积极打造庄园经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庄园对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六有”建设内容和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集中力量,集聚要素,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提高我县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打造通海锦海玫瑰庄园和通海锦秀盆景花卉庄园建设项目,争取省级列项支持,不断壮大庄园经济。

十一、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并经工商注册登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它是生产者和经营者有机结合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根据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县大力宣传,积极做好家庭示范农场的创建,截止2014年底,通海县共有8个涉及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5个家庭农场被市农业局认定为示范性家庭农场,通海县力争每年培育发展县级家庭示范农场5个。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土地流转、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家庭农场引入企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鼓励家庭农场牵头组建行业协会或参与组建合作社,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鼓励家庭农场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发展模式。

第六章    区域布局

蔬菜主要抓好秀山街道金山、长河、六一、大树、黄龙、东村,杨广镇云龙、镇海,四街镇龚杨、四街、大营、十街、二街、六街、海东等村环湖区、九龙街道的大梨、三义、九街、碧溪等村的优质精细菜、出口菜基地建设和汉邑等村为主的出口萝卜丝条基地、高大冬早蔬菜、配料菜为主的基地建设。201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0.1万亩,总产11.1亿公斤,产值13.6亿元,现有冷库83座,458间,每天可加工冷贮蔬菜800万公斤,有营销户300多户。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产量11.8万吨,产值达20亿元。

2014年,全县种植鲜切花7575.6亩,出口花卉基地备案0.6万亩,主要种植玫瑰花、洋桔梗、康乃馨等品种,产量3.2亿枝,产值2.2亿元,最高亩产值达10万元,平均亩产值2.9万元。到2020年花卉以玫瑰、洋桔梗为主的出口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以上,,产量4.2亿支,产值达4亿元,重点抓好河西镇的罗吉、河西、代文,四街镇的龚杨村、杨广片区兴义、义广哨有关村和公司、合作社的基地建设。

蔬菜、花卉区域布局分布表

产业

重点区域布局

蔬菜

秀山街道金山、长河、六一、大树、黄龙、东村,杨广镇云龙、镇海,四街镇龚杨、四街、大营、十街、二街、六街、海东等村组环湖区、九龙街道的大梨、三义、九街、碧溪等村的优质精细菜、出口菜基地建设和汉邑等村为主的出口萝卜丝条基地、高大冬早蔬菜、配料菜为主的基地建设。

花卉

河西镇的罗吉、河西、代文,四街镇的龚杨村、杨广片区兴义、义广哨有关村和公司、合作社的基地建设。

第七章   重点工程

一、试验示范工程

以青花菜、白花、芥兰等出口创汇菜为重点筛选、引进一批适合我县环境特点的优新品种。规划每年筛选、引进推广20个新优品种。五年共引进推广100个新优品种,丰富我县出口创汇菜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花卉做好新品种研发,每年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品种1个,培育云南名牌农产品1个,做美做精花卉产业。

二、节水农业工程

在四街镇、高大乡、杨广镇大力推进地埋式节水灌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规划每年建设1000亩地埋式节水灌溉农田。五年合计建设5000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资源化利用工程

每年新建田间沤肥池1000口,五年共计建设田间沤肥池5000口。废弃菜叶在沤肥池里进行生物发酵以后形成有机肥,实现废弃菜叶还田变废为宝。同时引导、扶持企业研发对废弃菜叶进行处理和利用废弃菜叶为原料生产精制有机肥深加工并形成产业化,使之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湖泊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四、绿色植保工程

在四街、杨广镇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示范区化学农药施用量,减轻环境污染。规划每年推广频振式杀虫灯100盏,五年合计推广500盏;每年推广性诱剂、粘板诱杀2000亩,五年推广面积10000亩。示范带动无公害蔬菜生产,有效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蔬菜质量和食品安全。

五、土壤改良工程

通过对县内全部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肥与中、微量元素肥相结合。土地深耕2万亩,提高耕作层厚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每亩多增施有机肥200公斤,提升土壤有机质,通过实施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堆沤腐熟还田,施用精致有机肥、农家肥,种植绿肥等措施充分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每年实施10万亩;对连作时间过长,作物出现问题较多的田块,可以进行水旱轮作、掺沙改土等,每年实施2000亩。

六、水肥一体化工程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蔬菜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蔬菜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能。

我县是蔬菜种植大县,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和施用方法不科学对杞麓湖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为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我县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肥料与高效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在杞麓湖径流区实施水肥一体化工程,计划每年实施1万亩,五年共实施5万亩,从而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标准化建设工程

抓好四街、河西花卉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露地花卉标准化种植每年100亩,五年共建设500亩。以带动发展生态、观光型农业;每年新建高规格标准化玻璃温室大棚11亩,以带动高新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部门合力,积极推动重大政策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增强对规划执行严肃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自觉性,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家、省、市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桥头堡”战略加快实施,东部产业转移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滇中经济区一体化、昆玉一体化等发展机遇,充分利用通海的自然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安全的农业,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现代农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鼓励各部门、各企业积极向市以上政府、部门争取农业发展专项项目资金、产业扶持的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按比例稳定增长。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新格局。抓住国家城乡统筹、加大农业投入及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支持,加大对通海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硬实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组织保障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突出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加强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机构和队伍建设,为通海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机构和人才支撑。

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加强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综合执法能力。

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着力抓好产业体系骨干专家、农业推广人员、农村能人“三支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四类人才培养。

强化人才培养。依托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和人才培训工程,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中,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农民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智囊作用,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行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四、强化农业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

在新品种引进研发、耕地地力提升、化学肥料农药减施、高效节水、农田生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推动协同攻关,组织实施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创新农业科研组织方式,进一步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农业发展科技创新。

促进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

五、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创新

完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落实机制,充分发挥惠农政策激励效应。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范围,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与农业救灾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提高农业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允许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