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人民政府文件

 

通政发〔201740

 

 


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属各办、局: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优先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城镇化、 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玉政发〔201735号)精神,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做好政府优先保障的义务教育事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务院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县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措施,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要坚持优先发展、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公平共享,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认真贯彻,有效落实。

  三、工作目标

  推进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五个工作目标。到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的发展目标。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四、工作措施

  (一)同步规划建设城乡学校

  1.打破城乡办学分割格局,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县各有关单位应将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征得县级教育部门同意。规划制定后应严格实施,不得随意变更,确保学校建设规划的有效落实。(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

  2.科学编制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中地理交通环境和人口分布变化趋势、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标准和需求,充分考虑当地群众意愿,以县为单位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明确拟保留学校(校点)、新建学校、撤并学校(校点)、恢复学校(校点),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对未征得县级教育部门同意就随意变更城乡中小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擅自变更规划确定的中小学校建设用地位置和界线,以及侵占或擅自将教育储备用地改作他用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局)

  3.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要根据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并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线。有关部门在审批新建住宅小区设计方案时,应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有关规定,审核小区配套中小学校布局、位置和用地指标。(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

  4.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定,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配套学校建成后,移交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和办学,开发商不得对外销售或改变教育用途。老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或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县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住建局、县教育局、县国土局)

  (二)严格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根据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逐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全面摸清情况,统筹各教育专项工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

  2.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水平。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和措施,构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标准化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

  3.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标准。依法落实两个提高”“三个增长以及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分配使用的规定和要求,建立投入长效机制。逐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在逐步保障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重点支持提升教育质量。在保障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的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再按照寄宿学生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核定公用经费,对规模不足100人的学校和教学点按照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切实保障学校正常运转。(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财政局)

  4.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工勤人员配备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学校提供工勤、安保、校医、教学辅助等服务。(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

  5.落实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乡村中小学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计算机占有量全部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10兆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00%;基本实现所有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比例达到100%。全面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开展信息化运用能力培训,定期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加快建设全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学习、在线教学、网络教研、网络备课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

  (三)努力办好乡村义务教育

  1.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工作。要结合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确定义务教育校点服务范围,规范学校撤并工作,防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原则,确因生源减少需撤并的学校,各乡镇(街道)必须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听证、报批等程序。因撤并学校造成学生就学困难的,应因地制宜,通过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供校车服务等方式予以妥善解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交通局)

  2.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按照省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和管理办法,将小规模学校纳入乡村中心学校考核,加强乡村中心学校对小规模学校的指导和管理。要通过教师交流轮岗、支教、培养全科教师等方式为小规模学校配齐配足音、体、美和英语教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要在实施乡村学校数字资源建设全覆盖基础上,实现所有小规模学校和校点接通互联网,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率。(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3.落实闲置校舍管理办法。建立完善闲置校舍和资产管理机制,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凡是布局调整后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应由教育局统筹处置,并优先用于教育事业,任何个人、集体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要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

  4.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认真组织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重点支持乡村学校实施薄弱学校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高效课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依法治校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建设工程,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完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向乡村初中分配倾斜机制,落实城乡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政策,补齐乡村教育质量短板。(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财政局)

  (四)健全控辍保学机制

  1.明确控辍保学工作职责。县、乡两级政府要认真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及时调整充实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控辍保学工作,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县教育局、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学校和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健全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

  2.健全完善辍学学生监测机制。要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严格学生学籍管理,完善管理机制,指导学校规范学生学籍建立、变更手续,每学期开学30天内要对本校学生入学、变动、复学、辍学情况进行分析。加强对农村、山区、民族等重点地区,初中等重点学段,以及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贫困儿童等重点群体的监控,及时掌握学生流动变化信息,并向乡镇(街道)和县级教育部门报告辍学情况。(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

  3.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乡镇(街道)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

  4.健全控辍保学帮扶工作机制。各地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和资助力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食堂项目建设进度,加强营养指导与教育,科学制定供餐食谱,提高营养膳食质量,改善学生营养状况。通过保障就近入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不便而辍学。针对农村残疾儿童实际,做到一人一案,切实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切实提高贫困家庭学生升学信心。(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残联、县交通局、县扶贫办)

  (五)编制落实消除大班额计划

  1.编制落实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县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统计等部门,按照《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对行政区域内学校大班额情况逐一排查,摸清底数,并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动情况、计生政策调整等因素,编制落实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推进任务分工、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到2018年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19年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统计局)

  2.实施大班额消除计划。要统筹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重点解决城镇因办学条件不足而产生的大班额问题。县级教育部门要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七年级新生,不得新增56人以上的大班额。对已存在的大班额要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按期消除。(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统计局)

  3.促进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要通过学区建设等方式均衡配置师资,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完善招生入学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完善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各初中学校的政策,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破解因质量不均而产生的大班额问题。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建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措施,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教育公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

  (六)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机制

  1.认真落实两为主政策。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适应户籍制度改革要求,逐渐建立以居住证制度为主、凭居民身份证件信息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规范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对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在普惠性民办学校就读。(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

  2.认真落实同城同教政策。随迁子女就学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努力创建平等共享的社会生活环境,保障公平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生活。(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公安局)

  3.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推动三免一补资金、生均公用经费和有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公办和民办学校都不得向随迁子女收取任何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费用。(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

  (七)加强关爱留守儿童

  1.落实县、乡两级政府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妇联、团县委、县关工委)

  2.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和学校要深入排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关爱服务、教育服务和救助保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妇联、团县委、县关工委)

  3.中小学校要制定留守儿童教育方案,丰富学习生活,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心理辅导室建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妇联、团县委、县关工委)

  4.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依法追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责任,依法处置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发挥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妇联、团县委、县关工委)

  (八)规划城乡师资配置

  1.要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对学生规模过小的小规模学校按照一定的班师比配备教师。(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委编办、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2.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县教育局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盘活编制存量,统筹安排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实行动态管理,并向县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备案。(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3.要根据国家规定,研究确定县域内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完善职称评聘政策,逐步推动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协调并向乡村适当倾斜,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合理设置乡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并给予倾斜和支持。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政策,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人社局、县教育局)

  4.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要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机制;要统筹调配编制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严禁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各种形式吃空饷。(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5.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认真落实学区建设,建立学区内教师资源调配长效机制。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九)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1.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认真贯彻落实《通海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落实乡村教师补助,确保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2.健全长效联动机制。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3.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选拔培养机制。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到2020年,对全体乡村学校校长、教师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培训,国培计划聚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各级培训项目向乡村教师倾斜。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一批名校长、教学名师,并以工作室、工作坊等形式建立学习共同体,重点帮扶乡村学校。城镇学校要创造条件,与结对帮扶的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教科所要加强对校本研修的指导。(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4.加快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并优先向女教师倾斜。(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

   5.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县政府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让广大乡村教师有更多获得感。(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十)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1.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在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投入保障等方面的统筹。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县区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完善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标准和督导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属有关单位)

  2.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到2020年,全县学校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格局。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完善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

  3.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学校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严格党组织生活,切实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从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属有关单位)

  4.继续深化中小学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按照责重多酬、教优多酬、多劳多得的原则,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使绩效工资向教学及管理一线倾斜。健全校长和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合理确定校长绩效工资水平,坚持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照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

  5.创新校外教育方式,构建校内外教育相互衔接的育人机制。逐步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妇联、团县委)

  6.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法治教育机制,强化青少年法治意识。(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综治办)

  五、组织保障及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动全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要切实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本地城镇化进程,把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完善有关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义务教育发展。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各单位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及时研究解决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工作目标按期实现。

  (二)加强部门联动。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编制完善义务教育规划,积极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发改部门在编制有关规划时,要统筹考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安排重大项目和资金投入时优先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财政和教育部门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公安部门要加强居住证管理,建立健全随迁子女登记制度,及时向县级教育部门通报有关信息。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流动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纳入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范围,落实兜底保障职责。机构编制和人社部门要为推动实现统筹分配城乡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提供政策支持。人社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督促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定期回乡看望留守儿童。国土部门要依法切实保障学校建设用地。住建部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中小学校用地的,应当征求同级教育部门意见;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学校的,不得出具符合规划许可的有关文件,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三)加强督查督导。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本地落实有关义务教育工作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县政府督查室、教育督导室要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主要措施落实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乡镇(街道)单位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专项督查、督导制度,完善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查、督导结果运用。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

(四)营造宣传氛围。要加大对新型城镇化规划、脱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等工作的综合宣传和政策解读力度,进一步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要依法推进学校信息公开,有效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要认真总结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和推广,使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五)加强推进落实。各单位要按照具体工作措施,重点落实工作事项,完善发展改革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协同配套,加大单位之间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力度。督查结果将作为各单位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全县上下要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切实把国家、省、市、县出台的意见方案落到实处,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水平。

 

                                                                      通海县人民政府

                                                                      2017127